
「活到老、学到老」是大家耳熟能详,专家指出,学习有助于有效或持续地刺激大脑,让大脑持续运作、增加神经灵活度,避免失智。且AI时代来临,数字挂帅,若不会使用第三方支付或在线订票等功能,如同「数字残障」,学习,才能不老。不过专家也建议学习应避免内容太复杂,要考量身体灵活度与反应力,学习资源的可近性等。
台北荣总情绪精准医疗中心主任、阳明交大教授李正达说,临床很多个案,离开职场,退休之后,开始出现认知退化与情绪退休,例如记忆力严重减退、不开心,甚至出现假性失智状态。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借由有效或持续地刺激大脑,持续动脑,有助于预防失智。
学习有多元面向,东华大学教育与潜能开发学系教授李明宪指出,熟龄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非特殊技能或生访问向,而是新知识与生活规画,这群人经济稳定,终身学习才能避免与社会脱节,现在社会变动快速,不会使用第三方支付、不会网络订票,恐因为需要他人协助而加重老化感、边缘感,进而害怕出门。
李正达说,许多人离开职场后,和外界接触变少,甚至离群索居,便开始怀疑存在的价值。熟龄族群的记忆力、反应速度、动作灵活度等,确实可能不如年轻人,但人生智能与经历一定比年轻人丰富,学习有助增加知识、训练脑力,也能通过社交,和他人产生话题,拓展人脉外,借由分享智能、经验,找到自己的价值或归属感。有些人年纪大了,出现孤独感,李正达表示,这是忧郁症的内核症状,通过安排生活、重新创建生活重心,找到生活目标,让大脑练习,也不会东想西想,出现负面想法。
李明宪举例,日本鼓励高龄再就业,这并不是要抢年轻人工作,如果能为自己赚点旅费也开心,或让他们准备演讲。有些人离开职场身心状态还很好,可持续贡献社会。
对于熟龄族群的学习,李正达建议,内容不要太复杂,降低倚靠记忆力的比重,可以运用最近流行的「AI(人工智能)」,例如通过课程教导年长者使用相关的App,即便只是小小的改变,但人一旦学会一样新事物,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切勿「眼高手低」,把目标放太远,没考虑到能力落差,出现反效果。
第二个要考量身体灵活度、反应能力、运动能力。李正达说,很多忧郁和情绪疾患的病人动不起来,状态好一点时,脑部能力和情绪回复,但动作还是变慢,很多六十五岁以上族群伴随周边神经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等,此时不宜勉强。
对行动受限的熟龄族群,李正达说,活动设计要顾及身体与判断能力,如果行动不便,可以选择手眼并用、动手动脑的简单小游戏,如果连移动都困难,就可能需要运用长照资源,例如复健资源提供者,到长辈家里陪伴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