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位性皮肤炎为慢性发炎性皮肤病,近年来在台湾及各国盛行率不断攀升,台南一名9岁男童自2岁开始就深受异位性皮肤炎所苦,全身皮肤粗糙不堪,几乎「体无完肤」;奇美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郑百珊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恐与遗传有关,且85%病人会在5岁前发病。
郑百珊表示,今年9岁的小明从2岁开始就饱受异位性皮肤炎之苦,白天因剧烈痒感、持续搔抓等而无法专心上课,晚上更会因搔痒抓到无法入眠,且异位性皮肤炎不仅造成小明皮肤上的困扰,长期睡不好与药物使用更导致其生长曲线落后。
她也提到,小明至奇美医院就医时,全身上下皮肤因为反复恶化,几乎体无完肤,让人相当心疼,经诊断确定为重度异位性皮肤炎,安排小明接受口服免疫抑制剂、窄波段紫外线治疗、非类固醇性外用免疫抑制药膏及生物制剂等,经过3年持续治疗,病情总算获得改善,生长曲线也逐渐恢复。
郑百珊说明,根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0至20%的儿童及青少年有异位性皮肤炎,且85%在5岁之前就发病,不过,异位性皮肤炎病人临床表现差异大,有些人仅四肢屈侧出现少许湿疹病灶,有些则全身有超过9成皮肤受到波及。
她说,异位性皮肤炎常造成病人失眠和自信心受创,除工作、课业表现易受影响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是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最重的首位;近年有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异位性皮肤炎与低身高、高体重、高BMI值相关。
郑百珊强调,随着免疫标的治疗进展,生物制剂与小分子标靶药物为治疗带来新曙光,许多以往令人束手无策的中重度异肤,也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最小疾病活性的状态,呼吁有异肤情况的民众或孩童,应尽早就医,良好的治疗与疾病控制才能许自己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