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茑屋华北首店天津仁恒伊势丹店将于3月底正式关闭,是最近一年时间内,继西安茑屋书店和茑屋上海MOHO店后,第三家在中国闭店的茑屋书店,除了反映中国实体书店行业萎缩,也能看到日本品牌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界面文化报导,日本最大的书店品牌之一茑屋书店(TSUTAYA BOOKS)在2020年10月正式进入中国,在杭州开设首店。茑屋书店当时表示,未来计划在中国开设1100家店铺,包括100家大型门店茑屋书店(TSUTAYA BOOKS)和1000家小型门店茑屋社区店(TSUTAYA BOOKSTORE)。
开业之初,茑屋书店凭借品牌「日式美学」和「生活方式提案者」概念吸引不少客流。根据虎嗅网整理,茑屋书店后来陆续进入上海、西安、天津、成都、青岛、深圳、重庆、武汉和北京等城市,截至2024年12月28日无锡惠山映月里店开业后,门市数量已经达到15家,其中上海就有3家。
直到2024年10月8日,茑屋书店首次在中国歇业,还是所有门市中面积最大的西安迈科中心店;2025年1月17日,经营三年的茑屋上海MOHO店发布暂停营业通知,虽然茑屋上海MOHO店隐晦地表示「争取尽快恢复正常营业」,但据传该门市都已经清场。
分析认为,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从商品订价高昂到门市选址偏僻,中国的茑屋书店比起成为居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更像是精致的「网红打卡点」。而作为主打生活方式提案的品牌,茑屋书店的内核竞争力也并不是图书销售,而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但这些特色在中国本地化的过程中并未充分转化,导致消费者感知模糊。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在谈及茑屋进入中国时还曾评论,估计日本茑屋书店没能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和因地制宜。她举茑屋书店在日本人手一张的T-CARD积分卡为例,这张积分卡让茑屋书店得以在各分店依据数据规画商业及行销计划,「在中国要像日本茑屋书店通过T-point卡获取的大数据是不可能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