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数据统计,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已突破人民币3,400亿元(约468亿美元),全国宠物数量甚至比邻国日本的总人口还多,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叫做「宠物贷」的消费陷阱逐渐兴起,让有意入坑,成为猫奴、狗奴的中国年轻人防不慎防。
以北京一名康女士为例,去年底,她在某一宠物领养馆领养了一只小猫,领养本身「免费」,但要与领养馆签约,每月须花费约人民币700元(约96美元),在该宠物店购买猫粮、罐头等产品,共分两年24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扣款。
惟在带回家几天后,康女士的小猫就被诊断出猫瘟病毒,后几经协商,商家才愿意承担治疗费用和解除合约。
另一名刚毕业的小李,也是去年底在上海浦东的一家「猫咪免费领养馆」,看中一只2个月大的金渐层猫,便以每月人民币199元(约27美元),共24个月的合约,与商家签了宠物领养电子合约。小李坦言, 「猫咪很活泼可爱,和我交互很多,一时感性大于理智就马上签了合约。」
但据上观新闻报导,此后的两个月,这家宠物店分别寄给小李不适合幼猫食用的1.5公斤普通猫粮,小李向商家要求更多营养品,得到每月人民币199元的价格,只有这一袋猫粮的解释。小李换算后才发现,他实际上花了近人民币4800元(约661美元),买了一只猫、24袋猫粮,也许并不划算。
中国官媒央视新闻引述业内人士解读,所谓的「免费领养」,其实是宠物贩卖的一种新模式,比起直接购买,「领养」往往花费更高。业内人士甚至揭露,部分商家还会借此规避责任。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就表示,在这种「免费领养」模式中,商家的责任划分完全不清晰,宠物也存在健康状况的不确定因素,且因合约履行时间长,容易导致消费纠纷的发生。
有宠物领养店店员形容,可以理解成「追剧,为了那部剧去开的会员」。「这也是一样,为了养这只猫我存放一笔钱,而且钱是给牠花的。」
陆媒中国新闻周刊报导,随着养宠物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除了一口价购买,这种「领养价+每月生活费」,甚至「免费领养」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可能成为新型「猫贷」、「狗贷」、「宠物贷」,面临解约难题,或是「星期猫(指健康状况不佳,容易死亡的猫)」的风险都很高。
还有消费者称,许多店里承诺,与电商平台同价位的猫砂猫粮,其实要价贵得离谱,而且品质也很差,或在宠物生病后,要求消费者花钱买断等。有一名消费者小迪分享,她当时被「免费领养」的消息所吸引,准备分期付款的方式带走长沙一家宠物店一只与她「有眼缘」的狗,合约签好后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绑定按月扣缴服务,才发现自己信用点数不够店家要求,最后醒悟,「这不就是狗贷吗?」,平台要求客户有足够信用积分,以确保他们能够每月收到金额。
根据艾媒咨询统计,去年,全中国的宠物消费市场已达到人民币3,400亿元。2025年中国宠物产业白皮书数据也显示,去年,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成长7.5%,达到人民币3,002亿元(约414亿美元)。在此之下,分析人士称,线下商店为了竞争,商业模式不断更新,「免费领养」因此成为引客的重要手段。
但因这种「宠物贷」容易引发争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本月就曾发布消费提醒,提醒宠物主对于免费领养的相关注意事项。
提醒指出,切勿轻信口头承诺,部分商家以「救助流浪动物」为名,将健康状况欠佳的宠物以「免费领养」的形式送出,导致领养者后续可能需要承担高额医疗费用。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举例,「免费领养」模式与中国早年「充话费送手机」的商业模式类似,其内核在于将赠品成本转嫁至配套产品销售中,部分商家在每月定期供应的宠物用品上,采取降低产品品质、逐步减少供应量或提供溢价商品等策略,以实现成本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