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被害人易成加害人 台卫福部:儿少性侵男性占25%且有黑数

    年轻世代运用网络软件交友,对方身份真假难辨,加上性别多元化趋势影响,卫福部统计,性影像受害者男性约占3成,且儿少性侵案件中,每4名受害者就有1人是男性,占比25%。示意图。(本报数据照片)

    年轻世代运用网络软件交友,对方身份真假难辨,加上性别多元化趋势影响,台湾卫福部统计,性影像受害者男性约占3成,且儿少性侵案件中,每4名受害者就有1人是男性,占比25%。卫福部保护司长张秀鸳表示,社会普遍对男性被害人关注较少,男性也因社会刻板印象,担心遭嘲笑而选择沉默,导致许多案件未被揭露,恐有黑数。

    卫福部保护司实务观察,男性性影像受害案件,多与性倾向有关,例如女性在网络上利用男性大头贴冒充男性,让男同志卸下防备,骗取其性影像;男同志之间也存在彼此骗取性影像情况,恋童者冒充身份诈骗未成年男性性影像者,也不在少数,网络匿名交友情况多,提醒民众勿拍摄性影像,以免被不肖人士恶意公开,甚至由在线性影像犯罪转为线下性侵。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性侵害案件中,约6成被害人为儿少,其中4名儿少有1人是男性。张秀鸳表示,据治疗专家转述,由于事发前不具异性、同性性经验,男性幼童遭性侵时,其内心状态容易由羞愧、受伤、痛苦,转为对性的探索、兴奋及满足,并形成「想与另一人分享」的心理,进而由受害者转为潜在加害人,许多性侵害加害人接受辅导治疗时,均发现其生命历程中曾经是受害者角色。

    「许多性侵害被害人因加害者拥有权势、社会地位或其他影响力,使得他们在年幼时不敢发声,甚至长年背负沉重压力,直到成年后才鼓起勇气说出真相。」张秀鸳说,这样的情境并非个案,许多被害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因为害怕不被相信、担心遭受二次伤害或因社会环境而选择沉默,或在多年后才选择公开经历。

    张秀鸳表示,性骚扰、性侵害、儿少性剥削及性影像散布等性暴力议题,近年备受社会关注;性暴力被害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心理复原与重建,过程充满挑战与辛苦,藉防治教育推广,形塑友善、支持、接纳、不谴责社会氛围,对被害人复原至关重要。政府除积极修法,创建制度与措施遏止性暴力外,强化民众对性暴力认知和防治意识尤为重要,创建零容忍的环境,才能真正防止性暴力发生。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性暴力犯罪样态已经跨越实体与网络的界线,网络性犯罪威胁日益严重。卫福部去年举办拒绝散布性影像征件活动,深入校园宣导,并鼓励学童关注并参与防治行动,今年持续协同地方政府办理性暴力巡回影展计划。相关短影音得奖作品及影展资讯已公布于官方网站,民众可自行下载运用,并共同打造性暴力零容忍的社会。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