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娱乐/川普取消DEI政策 迪士尼变性角色改成男孩

    皮克斯动画新剧「胜与败」更改了跨性别角色。(取材自IMDb)

    川普第二度入主白宫后,一下子推出了不少新政,涵盖方方面面,就连全球影视内容的制作中心好莱坞也受冲击。

    据悉,为遵循川普关于全面取消DEI政策(多元化、公平、包容)、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的最新指示,好莱坞「六大」之首的迪士尼集团已被迫跟进,大幅缩减了内部的相关部门工作,甚至连影视内容都做出对应调整。

    据了解,2月19日上线迪士尼串流平台Disney+的动画新剧「胜与败」(Win or Lose)在播出前夕大幅修改内容,该剧讲述名为「酸黄瓜垒球队」(the Pickles)的中学男女混合垒球队,在冠军赛前一周的故事。

    该项目由皮克斯动画负责开发,在最终版本将原本的变性人角色「Kai」调整成了男孩,对此,迪士尼官方表态说:「涉及面向小观众的动画内容,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更愿意按照自己家里的情况和时间表,亲自与孩子来讨论某些话题。」

    「为刻板印象道歉」警语悄悄撤下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迪士尼政策调整后直观的变化也体现在其Disney+上的早期作品,如「小飞侠」(Peter Pan)、「小飞象」(Dumbo)、「小姐与流氓」(Lady and the Tramp,又译「小姐与流浪汉」)、「阿拉丁」(Aladdin)等片头已悄悄地做出变更。

    回到2019年11月,也就是川普第一个总统任期的后半阶段,为了回应外界关于迪士尼过往作品存在「种族主义污点」的指责,当时才新推出的Disney+为上述作品添加一段警示文本:「以下节目将按原始样式呈现,但其中可能包含有已不合时宜的内容。」

    不难看出,这段话只是承认问题存在,但并未表达任何道歉。到了隔年夏天,随着乔治弗洛伊德事件(Murder of George Floyd)引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席卷全美,好莱坞从公司到个人几乎都要明确表态支持,而迪士尼这样背负着「黑历史」的企业难免压力山大。

    因此,迪士尼在2020年10月对上述的警示前言做出改动,有了明确的态度和立场:「以下节目含有针对特定人群或特定文化的负面描写和(或)恶意中伤。这样的刻板印象表述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错误的。但是,与其将其彻底删除,我们觉得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坦白承认它的有害影响,从中吸取教训,促进各方对话,共同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迪士尼始终致力于创作正能量主题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些主题来反映全世界所有人的丰富多样性。」

    「帮助放大多元故事」计划声明取消

    然而事隔四年多后,伴随著白宫易主、政策掉头,上述这些作品播放前的警示文本又变回2019年11月时的样子,回到当初仅陈述事实,不再表示态度的版本。此外,从迪士尼2月中旬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档来看,2021年迪士尼启动一项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拓展职业机会、放大未被充分代表的声音和未被诉说的故事,名为「重塑明天」(Reimagine Tomorrow)的计划现在也被取消。

    除了迪士尼,具有国营性质的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也表示,为遵守川普的相关行政命令,公司内部专门负责DEI政策的办公室已经撤销。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好莱坞公司跟随迪士尼的步伐,做出政策转向。

    政治压力不只好莱坞 柏林影展也为难

    就在好莱坞因政治因素而调整内容制作方向之际,欧洲最重要的电影盛会之一的柏林影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

    过去几届的柏林影展都因为俄乌、以巴冲突而引出不少口水战,围绕哪些电影可以参赛参展、哪些电影人必须要遭到抵制,各方意见不一,导致过去几届柏林影展成了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战场。去年,不光有多位电影人临时宣布退出参赛参展,甚至出现影展官方社群媒体帐号遭黑客入侵,发文抨击自己是「以色列种族清洗行为同谋者」的突兀事件。

    今年恰好遇上德国大选年,柏林影展的闭幕日当天正好是总理大选日,或许是为了先打预防针,本届影展开幕之前,新任总监翠西亚塔特尔(Tricia Tuttle)亲自撰文,在官方网站上贴出多条注意事项,再次明确影展方面的言论自由立场,欢迎各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

    柏林影展新任总监翠西亚塔特尔。(欧新社)

    她在声明中写道:「所有嘉宾都有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发表言论,我们也支持电影人自由谈论其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他们的个人想法。柏林影展欢迎不同观点的碰撞,哪怕这会带来某些紧张或有争议的状况也没关系。同时,我们志在创造一个可以让大家互相倾听、相互学习的环境,所以希望各方对话时可以做到互相尊重,对于他人的文化背景能有一定的体谅。最后,希望所有来宾都能理解,你们可以言论自由,但别人也可能对你的言论持不同意见,因为这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以巴冲突表态大战 从去年烧到今年

    在去年柏林影展的闭幕式上,包括金熊奖得主「达荷美:祖灵回家」(Dahomey)的导演玛蒂迪欧普(Mati Diop)、获奖纪录片「你的国,我的家」(No Other Land,又译「唯一的家园」)的主创巴西勒阿德拉(Basel Adra)等在内,不少嘉宾都在获奖感言环节谈到对巴勒斯坦的全力支持,现场掌声和嘘声都有,但事后包括柏林市长凯瓦格纳(Klaus Wowereit)在内的不少政治人物和媒体都发文批评这些言论过于片面,甚至夹带反犹主义,连带着柏林影展也再次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被谴责是在为仇恨言论提供平台。

    纪录片「你的国,我的家」获得2024年柏林影展与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等肯定,图为电影海报。(取材自IMDb)

    对此,翠西亚塔特尔表示,「德国国内对于去年的颁奖典礼也有许多不同观点,作为新的管理层,我们已认真对此进行探讨,并广泛征求意见。归根究底,创造平衡的环境,为不同观点都留出空间,这才是柏林影展的责任所在。在筹备新一届影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对主持人进行了培训,并制定了相应框架,以便营造相互尊重、安全交流的大环境。」颇有意图与上届管理层切割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柏林影展大放异彩的纪录片「你的国,我的家」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四位社运人士共同执导,记录约旦河西岸遭以色列军队破坏的困境,虽然该片同时囊括美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长片、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长片等大奖,亦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等诸多奖项,但因为主题敏感,至今仍然没能在美国找到发行商,制作方只能自力更生,在全美各地租场地举办放映活动。

    财务、政治难题 影展总监大呼不好当

    55岁的美国人翠西亚塔特尔过去30年一直在英国电影圈打拚,自2018年起担任伦敦影展负责人,直至去年被柏林影展挖角跳槽。她曾坦言今年这届的柏林影展工作不好做,影展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德国政府,虽然当局今年追加了190万欧元(约198.6万美元)资金,让这届的预算总达1290万欧元(约1349万美元),但面对疫后欧洲人通膨难题,还是让柏林影展有些捉襟见肘,不过最主要的就是围绕以巴问题的德国国内政治环境。

    就在去年,德国下议院通过一项反犹太主义的决议,再次明确反犹立场,但也遭批评是将任何指责以色列人权问题的言论,全都上纲上线成反犹主义,本质是践踏言论自由。在此背景下,影展总监翠西亚塔特尔透露:有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人私底下都在询问她,究竟哪些言论可以在柏林影展公开发表,是不是有可能会惹上法律问题?对此,她明确表示,该决议目前尚未被批准成为法律,因此不具有强制作用,而且影展方面也反对其干涉艺术、言论自由的做法,更不同意该决议文本中将去年的年柏林影展定义为「反犹主义」的说法。

    去年柏林影展上,抗议者挂上标语指控影展是种族灭绝的同谋。(取材自维基百科)

    今年曾有传言说,与会嘉宾不得佩戴任何表示政治声援,尤其是声援巴勒斯坦的标志。不过,翠西亚塔特尔也为此辟谣,她在声明中表示:「去年秋天,我们所属组织一份内部规章被分享到社群媒体,涉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导致误会产生,……,我们禁止的只是德国法律中被禁止佩戴的标志和符号,如纳粹党徽。而佩戴或展示关于其他民族或政治团结的标志并不在禁止之列,完全属于言论自由范畴。」

    (取材自澎湃新闻)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