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师刘家琨拿下2025年普立兹克(pritzker prize)建筑奖、成为继贝聿铭、王澍之后,第3位拿下「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华人建筑师。刘家琨跟台湾有很深的渊源,早在2004年便来台参加建筑学者安郁茜、阮庆岳共同策画的建筑展「城市谣言:华人建筑2004」,2007年拿下第六届远东建筑奖的上海杰出奖,成为首位获得远东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并在2017年二度拿下远东建筑奖。
刘家琨 1956 年出生于成都,母亲是医生,他却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17岁时,刘家琨成为「知青」派往农村工作,22岁时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录取,1982 获得建筑学工程学士学位。他曾短暂任职于成都建筑设计研究院,却又自愿到西藏「下放」,沉浸在文学创作之中。回忆年少轻狂,刘家琨形容「当时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无所畏惧,以及我的绘画和写作技巧」,几乎放弃了建筑师生涯。1993年他参加上海美术馆的大学同学汤华建筑展,这才重新点燃了对建筑师的热情,相信「建筑环境可以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
「文人建筑师」 拥有独特价值观与美学
「我是半路回家的建筑师!」这样的经历让刘家琨成为中国罕见的「文人建筑师」,拥有独特的价值观与美学。「新世代建筑师往往过度展现自己。」他来台参加「远东建筑名家讲座」时表示,建筑师若能学会放松、放弃太强调个人秀的设计手法,「剔除自我、达到无我」,便会产生新力量。
1990年代,美丽悠闲的成都吸引一批艺术家来此定居,刘家琨就从帮艺术家盖工作室着手,逐渐实践他的理想。在中国兴起建筑热的时候,刘家琨虽是大腕建筑师,却习惯蹲点成都做作品。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夹在上海与北京之间的成都,「建设飞速发展,却不具备超大城市的脉络和前景」,加上成都人的天性,「一切处于半心半意、被动追赶、似像非像的矛盾与暧昧之中」,却也正是中国城市的另一种典型。在这样一个城市中,刘家琨得以在农村建筑与都市建筑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中潇洒挥洒。
让「烂尾楼」复活 就地取材营造高艺术品质
「不过,我发现中国中国最需要处理的就是城市问题。」刘家琨第一个要处理的是「烂尾楼」。他设计娱乐中心「红色年代」,在废弃的水泥房子外墙复上鲜红的百叶窗,让「烂尾楼」重新复活。他甚至刻意让表演舞台伸展到窗外,让歌手偶尔走出来亮相,为街道添上色彩,「没钱的民工也需要一点娱乐吧!」

刘家琨也在经费有限的农村建筑中学得如何就地取材,以低造价、低技术营造高艺术品质。他参加上海双年展的「黑天牢」时,用展览馆内的垃圾袋与其他艺术家布展后留下的垃圾,搭成一个深具中国园林意象的「黑天牢」。
刘家琨试图结合文学与建筑,把「文人意蕴」融入建筑设计中。他向记者表示,「文人意蕴」指的是「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以及「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
在获得远东建筑奖的「青浦新城管理中心」中,刘家琨扬弃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具象模仿,改以水与黑色花岗岩打造沉静清明的气质,抽象传达江南水乡的意境。他甚至在石质百页窗上进行「磨边」的繁复工夫,企图在大量拷贝的机械时代里酝酿手工的素朴情感。这也是刘家琨继代表作鹿野苑之后,再一次通过对单纯石材的锤炼加工,打造简单却层次丰富的空间氛围。一如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在城市中沉淀禅般的诗意。
中国陷「怀旧热」 现代手法维持传统氛围
「中国猛拆老东西,知道商业价值后又猛盖假的,建筑师都分不出来。」当时中国中国陷入「怀旧热」,不断粗制滥造仿古建筑。刘家琨尝试用现代手法重现古典建筑美学。他表示,建筑师须找到新策略,维持传统氛围,「但不要用假的来混真的」,用现代材料做出古意,他称为「现代手法,传统氛围」。
2008年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对刘家琨来说,这一年是「地震元年」,一切重新开始,包括对自我与建造技术的重新探索。他深入灾区,为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16岁中学生,打造「一个人的纪念馆」—胡慧珊纪念馆。

为什么要为凡人做「一个人的纪念馆」?刘家琨表示,要让太注重群体关系的社会学会「关注个人」。他全力投入灾区重建工作,以破碎的废墟为原料,加上农村稻秆、水泥做成轻砖,做为灾区的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的重生,也是灾区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刘家琨以此一「再生砖计划」获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再生砖」造「西村大院」 获普立兹克评审团极高评价
「再生砖」不只运用于地震灾区,更成为刘家琨获得普立兹克奖的关键作品。他将再生砖广泛运用于上海诺华大厦、四川井坊博物馆和西村大院。「西村大院」不仅让刘家琨二度拿下远东建筑奖,更获得普立兹克奖评审团的极高评价。
「西村大院」位于成都青羊区,周边是大片住宅区。建筑面积达约四万坪,营造出一个公园般的巨无霸院落。刘家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他把西村大院做成一个书架,让餐厅等各种商店进驻,「让商家自己像书本一样往里塞」,各自拥有表达空间,却统整在同一秩序中。刘家琨认为,传统建筑学中,建筑师太想掌控一切。他在西村大院中放松控制,只创建一套秩序,让商家自己填充,最后的作品「像火锅,什么都在其中」,也成为成都盆地的「微风景」。
普立兹克奖评审团指出,「西村大院」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开放又封闭的空间,宛如一座充满活力的微型城市,里面有文化、体育、娱乐、办公和商业活动,同时允许公众观看周围的自然和建筑环境。评审团主席、2016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阿拉维纳表示,城市往往会隔离各种功能,但刘家琨却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集成在一起。他认为,在这个倾向于创造无尽沉闷边缘的世界里,刘家琨的工作「或许能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城市化挑战,提供有用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