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百岁、旅居纽约的作家王鼎钧日前接受世界日报专访,畅谈创作生涯与颠沛人生。这位横跨时代的文学大家,以深刻的笔触记录人生百态,他的创作历程既有颠沛流离的生命缩影,也是对文本无限热爱的见证。
在专访时,他以生动的比喻道出写作的本质:「写作是你养了个宠物,随时想抱一抱,摸一下,看一眼,为了牠早回家又晚睡觉。写作是一种痒,手痒,心痒,写作是一种瘾,就像烟瘾酒瘾。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段话不仅展现了他的写作态度,也为后辈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王鼎钧于1925年出生山东,一生历经战乱、流亡与颠沛,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锻造了他笔耕不辍的毅力。他年少时见证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后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再到美国定居,这些流徙的岁月使他对人生、社会与时代有着独特的观察。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纪录,更是对整个华人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人生试金石」一书中,他曾写道:「人生就是1场修炼,每一次苦难都是成长的催化剂。」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使他的笔下既有历史的沉重,也有哲思的轻盈。他的作品涵盖散文、小说、回忆录等多种类型,其中尤以回忆录四部曲「关山夺路」、「昨天的云」、「左心房漩涡」、「文学江湖」最为经典,被誉为华文世界最重要的回忆录之一。
从王鼎钧的专访中可以看出,他视写作为一种无法抗拒的内在需求,一种深入骨髓的瘾。他形容写作如同兼差,每天都得签到值班,意味着写作不是灵感来时才挥笔,而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这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写作哲学:「写作最重要的不是灵感,而是每天坐下来写。」不谋而合。
王鼎钧作品充满深思熟虑的表达,从未轻率对待文本,这种对写作的敬畏和执着,使他能够在华文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对文本珍爱与依恋,对他而言,写作不仅是创造,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靠,一种精神的寄托。
这样写作观念无疑是对后辈写作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亦即写作是一种长期投入,所以他用「兼差」来比喻写作,提醒写作者不能依赖灵感,而应该像职人般每日耕耘。这与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建议不谋而合:「每天写2千字,不论好坏,先写再说。」
有趣的是,他认为写作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并以现代人「养宠物」的生活比喻写作,显示出写作者与文本之间的深厚情感。这提醒人们,真正动人的作品,来自于作者对生命的真诚感受,印证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的:「没有泪水的文本,不会感动读者。」
另外,他还说写作是一种无法抑制的需求,形容写作如「痒」与「瘾」,这真是沁心入骨的说法,使人印象深刻。宛似英国小说家乔治.欧威尔的体悟:「写作的冲动,就像一种内在的强迫症,无法摆脱。」说明真正的作家无法放弃写作,因为写作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王鼎钧的创作人生,从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到笔耕不辍的晚年,都展现出他对文本的执着与热爱。他的创作态度提醒后辈写作者,写作不是偶尔为之的消遣,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与深厚情感的投入。他的生命经历与写作哲学,可说是华文世界的宝贵遗产,也是所有热爱写作者的最佳典范。


编辑推荐
- 「专访百岁王鼎钧 谈写作、说野心、聊忏悔 (6QA完整版)
- 「我后悔说了那些话」王鼎钧说了哪些话? (专访上篇)
- 「我把作家分三类」王鼎钧:这类作家有悲天悯人境界 (专访中篇)
- 「我看见世报转型」王鼎钧:包容促进族群和谐 (专访下篇)
- 采访侧写/王鼎钧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 王鼎钧「谈理想化」一一虚构的可理想化 非虚构的不可以
- 我也来讲理一一张大春谈「那些启发我的老台北作家」
- 写到老,真好! 张晓风看王鼎钧:写得恣天纵地的高手
- 连连看/王鼎钧8本大作 经典文本出自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