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社媒热议减肥靠打针? 医师:有掉发视力差风险

    北美掀起「减肥针」风潮,医师提醒效果非万灵丹,须评估体质并警惕副作用与风险。(pexel图库示意图)

    近年来,一种原本用于糖尿病治疗的注射药物「减肥针」,在北美窜红。社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以及小红书,满布各式推广广告,甚至许多医美诊所也加入行列,标榜可快速达成瘦身效果,吸引大批有意减重的民众询问。对此,加州执业家庭科医师林昱曦提醒,「减肥针」的使用,确实在短期内能达到一定成效,但须由医师评估后方可安全使用,并非人人皆适用,也绝非万灵丹。

    •原为控制糖尿病药

    林昱曦指出,坊间所称的「减肥针」,主要为GLP-1受体促效剂药物,例如Ozempic、Wegovy等。这类药物早期被用于控制第二型糖尿病,作用是提升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升糖素(glucagon)分泌,进而稳定血糖。后来医界发现,这类药物还具有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等副作用,可达到减重效果。2021年,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此类药物可用于肥胖症治疗,市场需求因此快速升温。

    林昱曦回忆,在疫情初期,由于封城与社交距离措施,大众户外活动减少,也不易进健身房,导致体重问题更为严重。许多患者得知此类药物后,抱持高度期待前来询问,「有不少病人第一次就诊,就开门见山说是为打减肥针而来。」

    对减肥针的功效,林昱曦坦言,「的确,有不少人使用后食欲明显下降,原本习惯吃点心、宵夜的行为,也有所减少。」这类药物对降低热量摄取有显著帮助,有助减重初期突破瓶颈。但他也强调,药物只是辅助工具,若缺乏正确饮食与运动习惯,即使瘦下来,停药后仍可能复胖。

    然而,药物的副作用亦不可轻忽。林昱曦指出,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掉发、情绪波动、视力模糊等较少见症状。「我曾遇过病人使用后出现持续呕吐与脱水状况,甚至有的女性抱怨大量掉发。」他表示,这些副作用虽不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但风险确实存在。

    林昱曦提醒,有些特定族群,不适合使用此类药物,例如曾罹患急性或慢性胰脏炎、有甲状腺癌家族病史者,或肠胃蠕动功能不良者。这些患者若勉强使用,可能引发严重肠道阻塞或消化系统并发症。他强调,使用前应由医师进行抽血、健康评估及病史询问,才能判定是否适合用药。

    每月费用约1000元

    价格与保险给付,也是考量之一。林昱曦指出,目前市面上正式管道取得的减肥针,每月费用约在1000美元以上,虽然部分高收入族群可负担,但多数民众难以长期自费。若无医师处方,许多人转向购买来路不明的「compound pharmacy」配制药剂,不仅成分、剂量无法保证,且缺乏追踪机制,若出现不良反应,后果恐不堪设想。「这些网络购药平台,开药流程简化,甚至没有抽血与面诊,只依据自填病史即开药,潜藏极大风险。」

    对于未来趋势,林昱曦认为,「减肥针」短期内仍将保持高人气,因为市场已有多款类似药物陆续问世,包括Mounjaro等,未来两年还有数种同类药预计上市。但他强调:「最终还是要与病人创建正确观念,减重不是靠一针打到底,而是要回归饮食、运动与生活型态的全面调整。」

    他呼吁,减肥应是长期战,不应过度依赖药物。他提醒,「一开始的药物帮助,是为协助你创建信心与方向,但维持体重最重要的关键,仍是日常的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