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人造太阳」突破1亿度 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应用迈大步

    大陆「中国环流三号」位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省成都市,是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科研项目,前总统马英九2024年12月也曾参观。(记者廖士锋/摄影)

    可控核聚变是能源领域的尖端科技与未来希望之一,中国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技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参数水准,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据央视新闻28日援引中国中核集团消息指,「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中国环流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设备,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最新实验数据显示,中国核聚变设备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参数水平,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总设计师钟武律表示,我们的实验实现了「双亿度」,综合参数也大幅跃升,标志着中国的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我们自主研发的加热、控制与诊断等设备与系统首次投入运行,相关技术指针达到了国际前列,创造了我国核聚变研究多项新纪录。」

    未具名的专家表示,人造太阳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巨大,聚变资源储量丰富,主要产物清洁安全,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挺进燃烧实验,意味着可控核聚变走向应用的内核环节。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中国环流三号」设备进行能力升级,进一步获得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内核关键数据。

    另外,据日媒共同社报导,针对探索宇宙诞生之谜的下一代对撞机,援引中国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高杰透露,中国政府预计将在年内最终决定建设周长约100公里的巨大圆形对撞机(CEPC)。它将超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圆形对撞机LHC(周长27公里),成为全球最大的对撞机。

    高杰表示,希望把建设CEPC写入中国政府的中期经济目标「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里,将为了获得政府最终批准而竭尽全力,此事将在规划启动的明年之前定下来。如果最终敲定,将于2027年前后开始建设,2035年前后完工。关于建设地点候选,高杰枚举了长春、湖州、长沙等6处,但也表示还未敲定。他透露,设想的项目费用为50亿美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