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想,也许等老了,蹦跶不动了,我还是要回中国,毕竟中国生活的便利程度全球无敌、生活成本也低许多、还有亲人朋友。但是这次回国呆了一个多月,目睹了父亲和周边的亲戚邻居的养老现状,我放弃了之前的想法。
先来说说我自己家,我们姊妹四个,两个医生,全部定居在广东。我父亲75岁,基层退休人员;母亲72岁,家庭主妇。全家总体经济情况我觉得在全国的第40个百分位点左右吧。我爸三年前开始反复脑梗塞,至今年2月再次脑梗后,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我妈这两年两次骨折。我父母在老家县城有房子,我也曾在广东我妹的小区给他们租过可以养鸡种菜的房子,但是他们坚持住在村里,我们村离县城开车2小时,关键是家里没有任何直系亲属,从广州开车到村里单程800公里。所以经过很多次八百公里加急开车救命后,我弟妹都顶不住了,去年只能做工作加强制把父母接来广州住在我家。也就幸好是这样,不然今年2月,我爸再次中风,后果就很难说了。我爸住院期间,每天需要家属24小时陪同,我们请了护工,但是一方面是交代病情、做检查等,必须家属到位,另一方面,我爸压根就不使唤护工。就这样,我妈拖着骨折的腰晚上陪夜,我弟妹白天抽空去医院替班,坚持了10天,我爸出院。本来他是需要进康复科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的,但是这24小时家属全程陪同,根本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只能在家慢慢自愈了。在家,还是我妈照顾我爸的吃喝拉屎,推着轮椅出去散步。在家里把我爸从轮椅、沙发、床、凳子之间转换非常费劲,我知道有各种辅助设备和工具,但是房子只有90平米,很多设施根本放不下或者适用不了。本来我最近在家,打算带他们出去走走,但是很多地方没有无障碍通道根本去不了。万一哪天我妈也动不了了,那就只能请保姆照顾了,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但是基于保姆的素质、住房条件以及公共设施等,生活质量就不要去考虑了。
最近在小区碰到一对老夫妻,80多岁,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他们有三个孩子,请两个保姆分别照顾两个老人,每个保姆8000元/月,包吃住,节假日红包另说。这两个老人如果退休工资很高的话(譬如每月10000元以上,对于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退休的老人,这个收入水平的老人还是较多的),那儿女经济上是没有任何负担的,但是如果住院,儿女的精力消耗也会很大,另外同样基于保姆的素质、住房条件以及公共设施等,生活质量也不会很理想。
再说说最近回老家探望长辈,一个姨妈两老的养老情况。姨妈姨父都是在农村、没有退休金的,一个76岁,一个79岁,一个女儿在外地打工,经济条件一般。姨父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姨妈老年痴呆。办理了低保,住在老人院,两人一间屋带卫生间,两张医院那样的小床,条件比较简陋。我们去看望的时候,姨妈嚷嚷着要回家,我感觉有点心酸,回家谁管呢?说实话,在县城,能有这样一家带福利性质的养老院已经是不错了,至少收拾得很干净,也有人看护。但是,如果老人病了,养老院只负责转运到医院,其他事宜还是得家属。
那么加拿大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我还没有直接接触过进入养老模式的人,但是有几点我是了解的:一是公共配套设施,只要还记得路,一个手指能动,配个轮椅,上哪里都可以,直接开轮椅、坐普通公交或者坐专门的残疾人公交都可以;二是如果选择居家养老,居家护理人员都是经过职业培训的,培训时间是一年半,再说通常房子空间也比较大一些,可以使用很多辅助设施;三、如果住院,家属是可以全程不参与的,不需要家属签字或者向家属交代病情,更不需要家属送患者去做检查,饭菜更不需要送,吃饭是免费的;四、加拿大的养老院有不同的类别和级别,自己可以根据经济能力以及自理能力进行选择,对于完全依赖老年金生活的老人来说,住养老院是由政府兜底的。
我找了很久,发现这个“无障碍通道”是需要先爬上这个楼梯过了收费闸才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