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卫报日前报导,台湾政府考虑将全台1.3万间便利商店转型为战时物资枢纽,通过既有物流系统配送粮食、医疗物资,并提供紧急通信服务。卫报不是八卦小报,有其可信度,不禁让人想问:现在赖政府是认真把脑筋动到密集的超商,指望万能的超商店员来运行战时的物资配送,让民众在战时还有拿铁和美式可选吗?这一切对战争的想像,也未免太过天真。
想把超商当战时物资配送点,构想源自「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对极端情境的仿真,借镜九二一大地震时的救灾经验,还有新冠疫情时超商做为口罩发放站,试图将超商转化为社区防护网。报导说,超商除了通过自有物流系统配送粮食与药品,还可设置政府公告传真机,张贴最新资讯,甚至提供紧急通信热点,协助民众对外联系。
台湾超商密度在全球数一数二,大部分24小时营业,具有冷链物流与数字支付系统,乍听之下,若集成超商为战时据点,不是太糟的点子,似乎可以迅速提供物资、传递政府消息,呼应「平战转换」思维,通过民间商业体系强化社会韧性,降低对军事后勤的单一依赖。
但是真的要让超商成为战时物资发放据点,在实际运行面至少面临三大困境,一、物流断链风险:战时交通瘫痪可能阻碍物资配送,超商库存仅能支应短期需求,缺乏大规模储备能力。二、人员安全争议:超商员工从未受过专业防灾训练,想让店员运行物资分配或维持秩序,势必面临人身风险。三、技术脆弱性:断网断电将使Wi-Fi热点失效,无法发挥传递消息的作用。
简单来说,超商内要有物资才能发挥作用,在战争状态下,整个社会失去秩序,商家往往是第一个被掠夺的目标。总统府发言人煞有其事说,警察不会派往前线,会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当战争发生在本土,全台都成了第一线的战场,而不是「大后方」,确定警察人力足以支持维持社会秩序吗?这和疫情时期发口罩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即使有足够警力维持秩序,动用超商做为配送据点,战时超商的物流、配送还能正常运作?加上水电等基础供应中断,店员也不可能来上班,没水、没电、没员工、没物资,超商成了废墟,是要供应什么?
想像超商可以变身战时补给站,这和黑熊学院民防课程里教导女性在战时准备保险套,「让自己好过」一样令人无语。但可笑又可悲的是,当多数人都当成笑话一则,这个政府却恐怕会认真当回事,还自以为想出高明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