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AI盛行,愈来愈多人日常生活中与ChatGPT密不可分,从记帐、工作辅助,甚至是心事分享,而ChatGPT给予情绪价值以及随时可以对话的特性,更让不少网友直呼可以取代心理师。台湾咨商心理师全联会理事、开业心理咨商所所长黄柔嘉提醒,与ChatGPT咨商的注意事项,避免加深陷入负面情绪。
近期愈来愈多人将ChatGPT作为舒缓,取代心理咨商的用途,更有民众打算用升级付费版ChatGPT,因为费用仅20美元,跟心理咨商收费仍有不少落差。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黄柔嘉指出,通过AI协助对话是随时可用工具,将问题抛出去,AI会生成通用性建议与即时回应,但它无法像专业人员一样提供针对个别案主的「客制化」协助,甚至通过表情、声调、肢体语言等判读民众状态,在咨商中这些非语言消息是心理的重要资讯。
她举例在咨商过程中,心理师会根据案主的成长经验、现在状况等有脉络的了解,并与案主讨论实际的想法。然而,AI是创建在大数据之上,难以掌握案主当下心理状态,并且给予调整目标建议。
黄柔嘉表示,AI面对民众提出极端、激烈情绪时,虽可以回应,甚至建议就医,但对于就医资讯建议等协助不能提供进一步帮忙。再者,若是当AI提出建议,但民众认为做不到时,会加增沮丧的负向情绪,恐怕更加无助。
另外,AI随时可以回应的特性也必须留意。黄柔嘉说,心理咨商时「创建界线跟架构」相当重要,咨商并非随时进行,会保留一定时间间隔,要让案主适应生活,而非持续接受咨商。但通过资讯辅助的AI对话24小时随时可使用,当民众习惯跟AI倾诉问题,可能时常陷入「黑洞」,让情绪愈陷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