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育才心得/社交媒体低龄化 如何应对?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伦拜高中两名12年级男生携带半自动武器和爆裂物进入学校餐厅,大开杀戒,夺走13条人命,两枪手随后自尽。可伦拜事件是美国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路透)

    与许多七年级女生一样,家住肯塔基州北部的奥德莉‧海恩(Audree Heine)喜欢唱泰勒丝(Taylor Swift)的歌曲,迷恋饶舌歌手埃米纳姆(Eminem)。在去年底庆祝13岁的生日聚会上,她戴了一顶亮粉色牛仔帽,惊艳全场。然而,未曾想一周之后她却自杀身亡。

    社群媒体误导 三观偏差

    据「辛辛那提询问报」报导,直到女儿走上绝路后,奥德莉的母亲洁米‧塞茨(Jaimee Seitz)才得知她属于一个网络亚文化团体,即所谓的「真实犯罪社区」(True Crime Community,TCC)。该团体崇拜1999年可伦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 枪击事件的凶手,成员之间互相传播用极端暴力和自杀的方式应对霸凌。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伦拜高中两名12年级男生大开杀戒,夺走13条人命,两枪手随后自尽。少女奥德莉自杀前参加的「真实犯罪社区」,该团体即崇拜此校园枪案的枪手。(美联社)

    洁米向该报表示,在锁藏在学校储物柜的日记里,女儿记录了自己被欺凌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奥德莉自杀当晚,她的TikTok帐户被封禁,洁米由此怀疑女儿可能曾试图直播其自杀行为,她极有可能也是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真实犯罪社区」和其他美化自残、自杀的视频内容。

    遗憾的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社群媒体的推广,像奥德莉这样的案例呈日渐增长趋势。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青少年儿童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网络;另一方面,社群媒体大数据算法有针对性地向青少年推送包括暴力、色情、毒品等消极内容,导致一些青少年在学业、健康、价值观和行为方面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走上暴力和自杀道路。

    1/3青少年 一直在在线

    过去十年间,使用社群媒体已成为几乎所有青少年的日常。根据丕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调查显示,95%的13至17岁美国青少年使用社群媒体,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几乎一直在在线。

    调查显示,尽管许多社群媒体平台规定13岁为最低使用年龄,但近40%的8至12岁儿童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平台。奥德莉自杀时刚过13岁生日一周,显然她使用TikTok时还未达到年满13岁的要求。

    在使用偏好方面,YouTube最受欢迎,90%的青少年使用该平台,其中73%每天都会访问,15%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在在线。TikTok紧随其后,63%的青少年使用该平台,其中57%每天访问,而16%的用户一直在在线。此外,61%的青少年使用Instagram,55%使用Snapchat,32%的使用Facebook。

    YouTube、TikTok、Snapchat、Facebook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用户。(美联社)

    调查也显示,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家中拥有或可以使用智能手机(95%)、桌机或笔记型电脑(88%)、游戏机(83%)或平板电脑(70%)。

    过度使用 青少年变抑郁

    青少年在社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可能导致学习时间减少,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业成绩。更糟的是,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群媒体与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调查显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的儿童,患抑郁、焦虑以及睡眠问题的可能性,是那些从不或很少发布内容的儿童的两倍。(美联社)

    最近一项由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专家进行的调查显示,经常在社群媒体上发布内容的儿童,患抑郁、焦虑以及睡眠问题的可能性,是那些从不或很少发布内容的儿童的两倍。

    另外,接受调查的11至13岁儿童中,六成学生表示在网上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欺凌,导致抑郁、情绪压力增加。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显示,12至15岁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三个小时会导致他们更常将问题放在心底,从而更难应对抑郁和焦虑。

    为什么使用社群媒体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联邦卫生机构在一份报告中总结了社群媒体负面影响的多种形式:

    消极的社会比较:青少年不自觉地比较社群媒体上发布内容获得点赞、流览量和关注者的数量,容易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

    脱离健康的活动:社群媒体会分散青少年的精力,导致他们愈来愈少参与社交、锻炼和其他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干扰睡眠:睡前使用社群媒体会干扰睡眠,而睡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大的压力:社群媒体让青少年接触到各种令人恐惧和困惑的新闻、故事和其他令人难以承受的内容。

    接触危险内容:有时,青少年可能接触到宣扬自残或其他危险活动的内容,包括不健康或不适当的色情内容。

    网络骚扰和网络欺凌:青少年在社群媒体上更可能受到熟人或陌生人的威胁、欺凌。

    内容管理 遭质疑不当

    毫无疑问,要降低社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最关键的一环是尽量避免或少用这些平台。但类似海恩自杀这样的案例愈来愈多,也不禁令人对社群媒体运营商的用户和内容管理也产生质疑和批评。

    Meta首席执行官查克柏格(右,背对镜头者)2024年1月31日在参院司法委员会就儿童网络性受害问题举行的听证会上向举着受害死亡者照片的父母道歉。(路透)
    Facebook前员工阿图罗·贝哈尔2024年1月31日在华盛顿国会山举行的「保护儿童网络安全」集会上发表讲话。(美联社)

    奥德莉的妈妈洁米即对TikTok上有关「真实犯罪社区」的内容感到震惊,她说:「这不正常。为什么这一切都被允许?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为什么这会在TikTok上播出?」

    女儿悲剧发生后,洁米花了几个小时在TikTok上举报违反社区标准的TCC相关视频和帐户,但效果甚微,每天都有更多这样的视频出现。

    人权组织Amnesty Tech的研究员丽莎‧迪特默(Lisa Dittmer)告诉「辛辛那提询问报」,她与他人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TikTok的算法会优先考虑和推送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视频。

    「在我们对TikTok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20分钟内,50%的内容都是关于抑郁、悲伤、痛苦和自杀的。」丽莎说。她补充说,其中一些视频明确鼓励自残并讨论自杀的方法。

    负面传播 加剧自杀危机

    几个月前,「纽约客」发表了一篇深度报导,文章标题为「社群媒体是否加剧了青少年自杀危机?」,可谓怵目惊心。报导称,2007年至2021年间,10至24岁美国人的自杀率上升了62%。疾病控制中心发现,2021年,三分之一的少女考虑自杀,而十年前这一比率约为五分之一。同时,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也急剧上升,53% 的美国人认为社群媒体是罪魁祸首。

    TikTok通过算法推送的视频,被指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美联社)

    该篇报导的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角安娜,是一个大家庭中的老幺,两岁时被从俄罗斯一家孤儿院领养来美。在她即将升入高中时,她随父母从明尼苏达州搬到了科罗拉多州。

    安娜从13岁时开始拥有智能手机,但父母对她使用手机有所管制,虽然她时常为此生气发怒。九年级她似乎过得很开心,学业成绩提高了,也结交了一些新朋友;但她慢慢地变得有些孤立,不参加团队运动,也不和同学们交往。

    青少年焦虑、沮丧甚至自杀率激增,家长开始反思是否与社群媒体的影响有关。示意图。(图/123RF)

    寻求认可 反被焦虑吞噬

    母亲洛黎说,社群媒体成为女儿寻求认可的地方,她会发布一些东西,然后不断刷新看有多少人点赞。洛黎试图让她的儿媳们关注安娜的Instagram,但安娜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另开设了四个私密帐户。而且,尽管洛黎禁止安娜使用TikTok,但她学会了如何将其隐藏在其他图标后面不被发现。

    新冠疫情爆发后,安娜的父母决定放宽对她使用手机的管制。很快,她就整晚都泡在社群媒体上,睡不着觉。母亲很是担忧,于是偷看了她的日记,结果发现「她正被焦虑和抑郁吞噬」。安娜在日记中写道:「除非我『看起来像个样子』,否则没人会爱我。我看其他女孩的个人数据,这让我感觉更糟。没有人会爱像我这样丑陋和破碎的人。」

    在父母去德州看望其他家人的一天,安娜决定留在家里准备学校的舞台剧表演。然而,父母却接到一个令他们伤心欲绝的电话:安娜开枪自杀了。

    刚开始,洛黎充满自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之后她开始深入研究安娜的社群媒体帐户。「我以为会看到有趣的猫视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视频充斥着有关自杀、自残和饮食失调的内容。」

    洛黎很快了解到,一些家长在控告科技公司,并游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强对社群媒体的监管。最终,她决定也这么做。「只有通过诉讼才能揭开真相」她解释道,「我希望这些公司能够承担责任。我不在乎钱一一我想要的是变革。」

    无法可管 逃避社会责任

    「纽约客」报导称,目前,针对社群媒体平台的法律诉讼超过数百起,而家庭并不是唯一的原告。去年,西雅图公立学校学区起诉多家社群媒体公司,指控其伤害了学生并给学区资源造成了压力。4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总检察长起诉Facebook和Instagram母公司Meta,指控其助长社群媒体成瘾,伤害了儿童。

    伊利诺州少女Shreya Nallamothu正在看她的手机,她通过查看社群媒体贴文表示,没有任何立法来保护儿童网络安全。(美联社)

    对于奥德莉的母亲洁米来说,她也希望通过分享女儿的故事,能够引起执法机构和社会各界对社群媒体危害性的关注,促使社群媒体公司承担更多责任。

    参院司法委员会2024年底就网络儿童性受害问题举行听证会,来自芝加哥的罗斯·布朗斯坦手持儿子的照片,提起儿子在Snapchat上遭同学霸凌自杀时,忍不住落泪。(路透)

    「纽约客」报导称,在大多数行业中,公司要为其对用户造成的伤害负责,并受到监管安全要求的约束。但社群媒体公司受到1996年「通信规范法」第230条的保护,免除或限制它们对协力厂商用户创建的在线内容的责任。如果没有这项规定,允许读者发表评论的网站可能会因不真实或辱骂性言论而承担责任。虽然第230条允许公司删除「淫秽、猥亵、淫荡、肮脏、过度暴力、骚扰或其他令人反感的」材料,但它并没有要求他们这样做。

    按照第230条的规定,人们可以控告作者或出版商诽谤,但通常不能控告书店,但问题的焦点是社群媒体属于出版商还是书店?虽然现代社群媒体公司在向用户推荐内容时,可以说既是书店,又是出版商,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法院质疑第230条的基本原则是否完全适用于现代社群媒体,包括最高法院。

    相比之下,在欧盟,一项名为「数字服务法」的新法律于去年夏天生效。新法律要求拥有数字业务的公司对发布到网站和社群媒体上的内容承担更多责任,禁止这些公司基于流览纪录或个人数据向儿童投放广告。它还要求社群媒体公司提高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安全,并降低儿童的安全风险。

    多州推动 禁带手机进校

    回到社群媒体问题的根源,降低其对青少年危害的一个途径是减少使用时间。有鉴于此,多州政府正在推动立法,禁止和限制学生带手机进校。

    降低社群媒体青少年的危害,已有九个州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多州也将跟进。(美联社)
    为避免青少年学生因手机产生心理及负面影响,纽约州可望全面实施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美联社)

    据美联社报导,最新加入立法行动的是乔治亚州,该州参议会3月通过一项禁止幼稚园到八年级学生在学校期间使用手机或其他个人电子设备的法案,正在等待州长签署。目前,已有九个州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包括阿肯色州、加州、佛州、印第安纳州、路易斯安纳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南卡罗来纳州和维吉尼亚州。这个数字可能很快会增加。

    今年,在新墨西哥州、田纳西州和犹他州通过了类似法案,其他州也在快速推进相关措施。

    当然,根据研究,拥有智能手机本身并不总是坏事。相反,它可能是一种促进幸福感的工具。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即显示,拥有智能手机的11岁至13岁的孩子在幸福感指针上得分更高,出现抑郁或焦虑的可能性较低。此外,他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互更多,相较于没有手机的孩子,他们的整体感觉更好。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机和社群媒体可能也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要做到趋利避害,政府、学校、科技公司、家长以及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模拟,社群媒体犹如开车,首先车辆本身需要通过安全检测,但新手司机必须学习和熟悉汽车操作、交通规则,才能上路,才能安全抵达更远更广的地方。

    Facebook和Instagram母公司Meta遭指控助长社群媒体成瘾,伤害了儿童,Meta首席执行官查克柏格出席参院司法委员会听证。(路透)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