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散热技术,运用水的相变特性来提升散热效率。根据「SciTech Daily」报导,水在从液态转为气态(即沸腾)时,吸收的能量是一般流动水冷却的七倍,因此能捕捉与消散更多热量。不过,由于冷却剂需流经内置于芯片中的极细毛细管道,蒸气经常难以顺利通过这些狭窄信道,反而使得这种方法在效率上不如传统水冷系统。
研究人员通过具毛细结构与汇流分布层的3D微流体信道,解决了这项难题。他们发现,微信道的形状与冷却剂在系统中的分布方式,对热性能与流体动力表现有显著影响。通过确保水与蒸气的持续流动,该团队实现了高达100,000的性能系数(COP),远胜单相水冷技术的表现。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资深作者野村政宏表示:「高功率电子设备的热管理,对于下一代技术的发展至关紧要,而我们的设计可能为所需的冷却性能打开新道路。」这种双相冷却系统的应用,可能让冷却设备更为精巧,无需开发或使用特殊冷却液体。
此外,该技术也可能解决高性能计算所面临的热管理瓶颈,使芯片在功率更强的情况下,冷却能力的需求却更少。这项技术同样可应用于雷射、光传感器、LED、雷达系统,并延伸至汽车与航太产业。由于这套系统具有被动运作的潜力,可利用液体相变产生的对流自然散热,因此可能无需额外的帮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