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近期平台上不少美国采购商与中国出口企业一样,选择了观望。而对于先前已下的订单,美国采购商反过来会宽慰中国供应商——「放心,单子不撤」。而链接起全球28万采购商与中国70万家中国工厂的工业零件数字化平台-海智在线,其每日询盘未见显著减少,成为美国依赖中国底层制造能力的一个特别视角。
上观新闻报导,海智在线带有上海鲜明的数智化基因,用200多个数字标签,围绕设备、工艺、产能、经验、场地等生产要素,对中国海量制造工厂进行精准画像打标,已有70万家中国工厂在该平台注册。同时,该平台已吸引全球28万家采购商注册,其中有107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通过平台下单。采购商发来一张张非标零件图纸,由平台高效匹配供应商。
根据海智在线副总裁米永东的观察,美国对华滥施关税后,平台上美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反应不一。大企业全球布局,供应商多元,迫于关税压力放弃中国供应商之后,还有其他地区的供应商替代品。但美国中小企业别无选择。 「他们的供应链几乎都在中国,组装一台装备,就靠着中国的四、五家工厂来供货。因此,这类中小企业一方面抓紧改价,将关税因素考虑在内,提高其产品在终端的售价,另一方面又要稳住中国供应商,明确表示『货肯定要,但可以慢慢发』。」
事实上,那些看似还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大企业,也不排除以「曲线救国」方式,将部分难啃的内核部件的制造再度「分包」给中国。根据平台顺藤摸瓜掌握的线索,部分美国巨头,已将采购订单交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但后者未必能完全胜任,继而又向海智在线询盘,把一些难以攻克的制造部分二次发布,诚邀中国工厂接单。
海智在在线一个真实案例颇为典型——某海外企业设计了一款器官运输箱,涉及近60个零件,包含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橡胶、铝等材质,制程要求复杂。设计方案先交给了以色列供应商,得到的回复是:从图面到产品落地,需要三年。该海外企业又辗转寻到海智平台,平台发挥对海量工厂的调度和集成能力,很快凑齐供应商,仅3个月就交出了成品。这款器官运输箱从图面到成品落地,在中国只需3个月,海外可能需要3年。
这样的案例,在川普挥舞关税大棒之后依然延续。由此可见,美国靠关税大棒试图实现制造业回流并不现实──要建起组装厂相对容易,但要把整条产业链转移回去,又谈何容易。
此外,关税战冲击,中国出口货柜滞留,为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苏州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告,4月18日起至7月17日,苏州港各货柜码头对全市外贸企业进出口重箱(装有货物的货柜)提供免费堆存服务。
据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数据,苏州港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东南紧邻上海,为长江出海口的天然良港。苏州港由沿江太仓港、张家港、常熟港以及内河港区组成,现已成为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