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消化不良常胀气、便秘 中医:7穴位改善脏腑失调

    员荣医院中医部主任林亲怡表示,中药内服、针灸以及外治法等多管齐下,有助于提升肠胃道机能。(记者廖静清/摄影)

    经常胀气,影响肠胃好几天都无法解便,国人常自行购买胃药、软便药,希望改善肚子不适。台湾员荣医院中医部主任林亲怡表示,长期服用药胃,软便药,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久了药物渐渐不够力,甚至增加剂量,使肠胃功能退化。

    林亲怡指出,2023年的缺药潮,连软便药都缺,有些医院叫不到货,显示民众普遍受肠胃问题所苦。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胀气与便秘通常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例如:肝郁则容易有气机郁滞,大肠腑气畅通受阻,肠道津液失润,而便秘。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如果气血津液失衡引起气虚、血虚,可能会因大肠平滑肌蠕动无力而便秘,或是津液不足、肠道失濡润而大便干燥不易排出。林亲怡说,中医在调理脏腑、治疗肠胃疾病的手段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以及外治法。尤其是中药内服调理,可根据不同体质选方用药,使肝气疏泄畅顺、气血运行通畅。

    中医选方用药的目的,在于润肠通便、行气导滞、健脾益气,林亲怡推荐大黄、黄耆、肉苁蓉,以及济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汤这三帖药材方剂。她强调,中医治疗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能够提供个人化的诊疗,其对症下药的精神符合「精准医疗」大趋势。

    针灸对中医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治疗方式,林亲怡说,通过针灸刺激经络,加速气血循环、肠道蠕动,可有效治疗便秘。临床上常取穴位包括曲池、天枢、合谷、上下巨虚、足三里、太冲,每天只要按压3至5分钟就能改善通便状况;如果长期便秘,建议可增加按压次数。

    曲池穴:属于大肠经的合穴,位在肘部桡侧,手肘向内弯曲时靠近骨头边缘的地方。

    天枢穴:属于胃经的穴道,位在肚脐旁2拇指横宽处,多按压可增加肠胃蠕动、改善腹胀。

    合谷穴:位在手部虎口,大拇指与食指掌骨间靠近食指处,可改善消化不良、经痛。

    上巨虚穴:上巨虚与大肠有关,由膝盖下量约8个手指头,接着从骨头外开大约1拇指的位置。

    下巨虚穴:下巨虚与小肠有关,从上巨虚穴的位置再往下量约4个手指头左右的宽度,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约4指幅宽的位置,此穴功能调理肠胃。

    太冲穴:肝经的原穴,位置在双脚脚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的指缝之间。

    济川煎包含牛膝 、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这帖药材方剂有润肠通便之效。(记者廖静清/摄影)

    热点

    发表评论